第四十章:李小龙背后的家族势力-《绝世高武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那么,为什么古代的华夏统治者们很反感武力家族呢?

    就是因为这些人掌握了击杀敌人的技巧。

    要知道,肉搏战在古代战场上是常态、经常发生的,也就意味着,谁掌握了击杀敌人的技巧,谁就掌握了战场上一定程度的“生产资料”。

    你们媒体朋友肯定会说,掌握战场上“生产资料”的不是那些大军事家吗?

    这是相辅相成的。

    没有军事家提出战略,军队必然没有方向;可如果没有实际执行者,大军事家们也不会功成名就。

    所谓“一将功成万骨枯”,就是这么来的。

    可是,古代华夏的统治者们发现,在民间活跃着一群教导、训练普通人掌握击杀技巧的群体。

    这就是韩非子口中所谓的“侠”。

    他们必然要扼杀这个群体,如果不能扼杀,则会尽最大可能的将其污名化。

    例如,会将这个群体冠以“匪”、“徒”、“绿林”、“寨”,等等,组成若干个基本与劣等划等号的词汇,借此让普通民众对该群体畏惧之、厌恶之,最后远离之。

    可你能说这是错误的行为吗?站在社会稳定性的角度去看,这种做法无疑是正确的。

    这就是我上面所说的行业所处时代的特性,总会留下部分时代特征。

    那么,“侠”在民间的口碑为何逐渐好转了呢?

    也跟古代华夏统治者们有关。

    当一个朝代出现极大的财政压力、权力真空、底层失控的现象,这个朝代就会“衰老”,而朝代“衰老”的迹象,就是出现起义军。

    换句话说,旧的古代华夏统治者们,在挥霍完祖上的积累后,新的统治者便不再关心民间疾苦,就会出现尸位素餐的情况发生。

    我们去看历史书,有所谓的“文官集团”、“宦官集团”、“外戚专政”、“垂帘听政”,等等。

    但无论名字怎么变、集团内部是由什么人组建而成的,这些集团所做所为也无非两点,一个是权力,一个就是钱。

    基于此,就会出现自上而下的腐败链条。

    这就导致民不聊生。

    因为基层官员要巴结上层、交游广泛,必然要支付相当的金额。

    可这些金额相当于自己薪酬的数十倍,怎么办?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