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当然,以沈庆之的才能,足以使他心悦诚服。 刘义真由赵伯符送出了襄阳,渡口,沈庆之拜别了刘义真。 尽管刘义真将他留给了赵伯符,算是把编制从刘义真的安西将军府,转移到了赵伯符的宁远将军府,但是在他心中,真正的主公还是刘义真。 刘义真把他调走,并非出于厌恶,而是在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,沈庆之自然也对此心存感激。 南下的将士们早已陆续登船,在渡口等候已久。 船队是赵伦之早就备好的,借调了荆州水军的部分船只,把刘义真及其麾下一万将士送往晋陵。 好在南方将士离开长安前,基本都把牛羊卖了,换了布匹,否则还不一定装得下这么多的牲畜。 他们之所以卖掉牛羊,是因为这些牛羊被从朔方驱赶到安定,又重归安定再驱赶到长安,已是瘦骨嶙峋,经不起折腾了,再往襄阳驱赶,恐怕要生疫病。 刘义真于是让王修组织官府出面,以市价收购,把赏给南方将士的牛羊留在关中养膘、繁育。 南方将士用一群瘦牛、瘦羊,换了价值正常牛、羊的布匹,自然也一个个的感恩戴德。 刘义真又叮嘱了沈庆之几句,这才与赵伯符道别,走上了大船。 一声令下,一支庞大的运兵船队驶离渡口,满载着南方将士回乡的欣喜,驶向晋陵而去。 徐州,彭城。 谢瞻已经率先回来了,当然,他同样也没有走黄河,那条水路太险,刘裕攻秦时,赶上了汛期,就常有激流将士兵冲至北岸,遭到魏军的杀戮。 如今又是一年的汛期,所以刘义真、谢瞻都抛弃了黄河水道,改走其它路线。 回到彭城,谢瞻先向刘裕复命。 此时已是六月下旬,刘裕得知刘义真提及六月必定南下,料想这时候应该是启程了,一想到父子即将重逢,哪怕是刘裕这样的人物,也难免生出些许急切。 前些时日,朝廷又派了使者前来彭城,册封刘裕为宋公、相国,赐九锡。 但刘裕出人意料的再次拒绝了,他打算等着刘义真回来再受。 想要让最喜爱、最出息的儿子见证他建国的那一刻。 这件事情确实不需要着急,如果刘裕想的话,他完全可以前脚受宋公,隔上数月,又可再受宋王。 以他的功劳与威望,哪怕年底称帝都没有问题。 不至于像桓温一样,被人拖到死,也没等来九锡。 寄奴唾手可得的东西,却是老奴盼而不得之物。 说到底,还是桓温不够能打,每打一场败仗,对他的威望都是一次严重的损害。 谢瞻复命后,当即请辞,还没出太尉府,却让其弟谢晦拦住了。 谢晦问:“阿兄,此番北上,与桂阳公相交,其人如何?” 其实谢晦是与‘刘义真’打过交道的,他跟随刘裕北伐,‘刘义真’也在军中。 但那时候‘刘义真’给谢晦留下的印象就是聪明、漂亮而已,完全想不到他能在关中立下那么大的功劳。 谢瞻对刘义真推崇备至,低声道:“能兴太尉大业,混一宇内者,必是桂阳公!” 谢晦又问:“桂阳公雅量如何?” “桂阳公心胸宽广,豁达大度,与桂阳公相交,如饮醇醪,不觉自醉。”谢瞻对刘义真的评价非常高。 这让谢晦有些惊讶,当然,他信得过兄长的眼光,也不认为谢瞻会骗自己。 于是笑道:“太尉有此佳儿,亦是我等臣僚之福。” 刘义真即将返回彭城的消息不久就被传开了,有人欣喜,也有人忧愁。 但彭城百姓大多是怀揣着好奇,期待能够看一看那位桂阳公的风采。 此前‘刘义真’确实是住在彭城,但因为年幼,养在深闺,少有抛头露面的机会。 还有六千字,等下班回来再写,晚上十点前发。 第(3/3)页